温度是描述系统中不同自由度之间能量分布状况的基本物理量,也是判断一个系统是否与其他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的重要宏观参数,反映了物质的冷热程度。
当两个冷热程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,会发生热量传递。经过一段时间换热后,两者将达到热平衡状态,此时它们的温度相等。可见,温度的概念是建立在热平衡的基础之上的。
摄氏温标(℃)
以标准大气压下,纯水的冰点为0℃,沸点为100℃,在此之间划分为100等份,每份为一摄氏度。
华氏温标(℉)
以标准大气压下,纯水的冰点为32℉,沸点为212℉,中间分为180等份。
换算公式:
C = (F – 32) × 5/9
F = C × 9/5 + 32
热力学温标(开尔文,K)
以分子热运动完全停止的温度为绝对零度,设定为0K。与摄氏温标的换算关系为:
K = C + 273.16
通过温度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,换热后达到温度一致。
常见仪器包括:
膨胀式温度计
热电偶
热电阻温度计
其他基于不同原理的温度计
通过感应辐射能量来估算物体温度,适用于高温、运动或不便接触的场合。
常见仪器包括:
辐射式温度计
光电式温度计
比色温度计
红外温度计
工业中常用的是接触式温度计,如热电阻、热电偶、双金属温度计等。特殊场合还使用表面热电偶、多点热电偶、埋入式测温探头等。
由两种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薄片复合焊接而成。当温度升高时,双金属片因膨胀不同而产生弯曲,弯曲程度与温度成正比。适用于测量气体、液体和蒸汽的温度,价格低廉,但精度较低,仅用于现场温度指示。
基于热电效应(塞贝克效应):当两种不同导体连接形成回路,且两端温度不同,回路中将产生热电势。热电势大小与材料及温差有关。
热电偶测温范围宽广(-270℃~1800℃),广泛应用于工业中。使用时需进行冷端补偿,否则会因冷端温度变化引起误差。常规做法是将冷端置于温度恒定区域,再进行补偿计算。
热电偶的优点:
响应快,动态误差小
可弯曲安装
机械强度高,耐压好
测量范围广
典型热电偶类型与特点:
分度号 | 热电偶名称 | 测量范围 | 优点 | 缺点 |
---|---|---|---|---|
B | 铂铑30—铂铑6 | 0~1600℃ | 高温测量、无需补偿线、耐腐蚀 | 低温下无效,价格昂贵 |
S | 铂铑10—铂 | 0~1300℃ | 精度高,化学稳定性好 | 灵敏度低、成本高 |
K | 镍铬—镍硅 | -200~1200℃ | 稳定性好,性价比高 | 不适还原气氛,易受干扰 |
E | 镍铬—康铜 | -200~750℃ | 灵敏度最高,耐热性好 | 有磁滞,抗干扰能力一般 |
T | 铜—康铜 | -200~350℃ | 适合低温,稳定性好 | 使用温度受限,铜易氧化 |
热电阻利用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原理进行测温。适合测量 -200~450℃ 范围的温度,结构包括电阻体、绝缘层、保护套管和接线盒。
常见热电阻分度号:
分度号 | 材质 | 0℃时电阻 | 100℃时电阻 | 计算公式(电阻变化△Ω) |
---|---|---|---|---|
Pt10 | 铂 | 10Ω | 13.85Ω | (△Ω – 10)/0.385 |
Pt100 | 铂 | 100Ω | 138.5Ω | (△Ω – 100)/0.385 |
Cu50 | 铜 | 50Ω | 71.44Ω | (△Ω – 50)/0.2144 |
Cu100 | 铜 | 100Ω | 142.89Ω | (△Ω – 100)/0.4289 |
Pt100计算公式:
Rt = R × (1 + ∈ × △t)
其中 ∈ ≈ 0.00385,Rt 为当前温度下的电阻值,R 为0℃时的电阻值。
接线方式:
两线制:结构简单,但误差大
三线制、四线制:能有效消除引线电阻带来的误差,推荐工业应用中使用
测点位置选择合理:避免阀门、弯头或死角,保证测量准确
插入深度:保护管应深入管道中心线5~10mm以上
插入方向:应迎流或垂直流向安装,确保良好热接触
温度变送器可将热电偶、热电阻等传感器信号转换为标准化输出(如4-20mA),便于远传与自动控制。
主要功能设置包括:
输入类型设定(热电偶、热电阻、mV等)
零点/量程/单位/阻尼/补偿等调节
支持单/双传感器输入,用于冗余、平均值或温差测量